说起李敏和贺子珍这对母女的故事,总让人觉得像老照片一样,泛黄却又清晰。贺子珍是江西永新人,1909年出生,早年就投身革命,1925年入团,1926年转党。1927年她在永新搞农民运动,次年参加秋收起义,从井冈山开始跟着部队转战。1928年11月,她和毛泽东在井冈山结为伴侣,那时候的日子苦,山里条件差,但她咬牙坚持。1934年长征,她跟着队伍过草地雪山,身上中了好几枪,弹片卡在肉里拔不出来。到了陕北保安县,1936年11月27日,她生下女儿毛娇娇,就是后来的李敏。那孩子出生时瘦小,邓颖超来看过,说像个小娇娇,毛泽东就顺势取了这名。
贺子珍身体本来就弱,长征伤还没好利索,1937年上半年又怀孕。她决定去苏联取弹片,顺便治病。出发前把娇娇交给别人照顾,自己坐火车从西安去莫斯科。到那儿检查,医生说弹片长进肉里了,取不了。她在苏联待了好几年,1938年又生儿子廖瓦,可1939年底孩子夭折了,那打击不小。毛泽东在国内忙革命,也惦记着她和孩子。1941年,他决定把不到四岁的娇娇送去苏联陪妈。母女俩团聚没多久,德国打过来,轰炸机天天飞,娇娇还发高烧,差点没救回来。贺子珍抱回家,用毛巾擦身子,坚持了好几天,孩子才退烧。那几年,她在国际儿童院附近住,日子过得紧巴巴,靠救济粮凑合。
展开剩余79%1947年8月,王稼祥夫妇帮忙,贺子珍带着娇娇和儿子岸青回国,先到哈尔滨。那时候东北刚解放,冬天雪大,她拉着孩子手走雪路,住临时房。1949年春夏,妹妹贺怡按毛泽东意思,把13岁的李敏接去北京。李敏到那儿,毛泽东给她改名李敏,上北海小学,不准提爸是主席,也不姓毛。她小时候在苏联待久了,会说俄语,性格活泼,但上学总躲着同学,不想被围观。中学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,1954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。大学时她谈恋爱,先是陈伯达儿子陈小达,但后来和孔令华走到一起。孔令华是空军中将孔从洲的儿子,北京航空学院学生,学生会主席,人老实靠谱。
1959年8月28日,李敏和孔令华在中南海外滩结婚,毛泽东破例多喝了几杯,叮嘱他们互相学习。婚后住中南海,日子还算安稳。1963年,他们调出中南海,搬到兵马司胡同普通宿舍。李敏进国防科委工作,孔令华留校教书。生了儿子孔继宁和女儿孔东梅,一家四口过平民日子。李敏那时候开始多抽空去看妈,贺子珍1950年代在上海住,她假期坐火车南下,带水果衣物。贺子珍问爸近况,李敏总说爸好,还捎东西来。母女见面不多,但每次都聊家常,贺子珍总念叨孩子平安就好。
1976年9月,毛泽东病重,李敏从保定赶回中南海。父亲见她,拉着手画圈,那是想贺子珍的小名桂圆。李敏守到最后,父亲走后,她处理丧事,累坏了身子。毛泽东去世消息传到上海,贺子珍直接垮了,哭了好几天,埋怨李敏夫妇没照顾好爸,说是江青害的。她情绪低落,李敏和孔令华赶紧去上海陪,守了好一阵子。1979年,组织批准贺子珍来北京瞻仰遗容。她行动不便,李敏推轮椅去纪念堂,贺子珍看着遗容,嘴唇抖半天说不出话。李敏想留妈在北京方便照顾,贺子珍摇头回上海,说那儿住习惯了。
回上海后,李敏工作忙,探望次数少起来。孔令华孝顺,总自己去上海,带生活用品,回来细说情况。1981年,贺子珍身体时好时坏,在上海华东医院住着。中央重视她的病,派医生护士照顾。李敏起初还去北京医院看望,有时带闺蜜王桂苡。有次王桂苡去,贺子珍知道是女儿好友,拉着手掰腕子,力气大得很,显出当年红军女战士的本色。但李敏腰旧伤犯了,长途火车坐不了,摇晃半天疼得冒汗。她怕妈见着担心,反倒添乱,就推脱不去。
孔令华看妻子好久没动静,提醒几次,她还是不动。他急了,说妈拉扯你大,现在年纪大了,就盼女儿陪,你怎么能这样。两人话赶话,声音大起来。孔令华是老实人,孝顺惯了,见媳妇对妈这样,气不打一处来。李敏平时温吞,这回也顶回去,说自己有难处。争执到这份上,孔令华同事杨柏泉正好来家,进门见不对劲,赶紧劝。杨柏泉拉着坐下,听李敏慢慢说清:一是腰疼扛不住长途,二是怕妈看见自己疼样,更上火,加重病情。孔令华听完,才明白误会了,道歉说自己没细想。
这事儿搁那儿,李敏腰缓过来,就收拾东西去上海。火车上她垫围巾护腰,到站孔令华接,一起去医院。贺子珍见女儿,眼睛亮了,拉手问北京事儿。李敏说爸生前总念你,带了好吃的来。孔令华递营养品,贺子珍点头,说你们好我就放心。从那后,夫妇俩轮流去,孔令华工作忙也抽空。李敏请假长住过,帮妈喂药换绷带。贺子珍旧伤复发,腿肿行动难,李敏端粥吹凉,一口口喂。1982年春,李敏又去,推轮椅公园散步,贺子珍指湖鸭子,说延安也有。返回买水果,上楼梯提袋,妈在楼下等。
贺子珍咳嗽加重,1983年夏李敏夜里倒水,妈喝了缓口气。孔令华带吸氧器,装床头试压。秋天李敏长住,煮小米粥搅锅端碗,妈坐起慢饮。白天读报给她听,贺子珍点头。1984年春,病情急转,贺子珍卧床,脸色白。李敏飞来握手腕,医生检查,她退墙边。孔令华在外揉额,进屋带毛巾敷额。下午喂药,妈张口吞慢。晚上灯光暗,李敏守床抚被沿。4月18日晚体温升,她量表贴额。医生抢救,针管扎臂,她递棉签。孔令华握她手,她扣紧。次日中午,心电图停,贺子珍走,75岁。
中央重视葬礼,邓小平指示领导人送花圈,骨灰放八宝山。作为长征女红军,她配得上。灵堂花圈多,李敏鞠躬握手。出殡队伍街前,她跟棺后握伞。墓地撒土,捧一抔洒前。回北京,李敏继续工作,办公室翻文件偶尔停。离休后胡同散步,插兜慢步。孔令华陪买菜,厨房切菜。晚年翻旧照片,抚相框讲往事给儿孙。儿子递茶,她抿一口,女儿记笔记。
这母女俩的缘分,说深也深,说浅也浅。从苏联防空洞到上海病床,贺子珍总护着女儿,李敏也总想报答。可生活就是这样,腰疼一犯,火车一摇,事儿就卡壳。孔令华那争吵,搁谁家都可能,孝顺急了眼,就容易误会。杨柏泉劝和,也像邻居串门拉架。说到底,李敏那句有苦难言,不是推脱,是实打实的为妈着想。怕妈担心,这心思多细啊。贺子珍走后,李敏身子更差股票配资网,1999年孔令华也走了,她拉扯儿女,日子苦。孔东梅说过,妈没过一天好日子。可她从不抱怨,照样过。
发布于:山西省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